湖北宜昌探索流域生態補償和綜合治理新路徑
來源:連華環??萍?/span>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8-08-13 15:01:17 已被瀏覽 9 次
流域生態補償
宜昌黃柏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成效初顯,黃柏河呈現出岸綠水清、白鷺翩飛的宜人景象。 望作信攝
從湖北宜昌市出發,記者沿長江一級支流黃柏河東支流域,一直走到其源頭夷陵區樟村坪鎮,沿途青山綠水,美景如畫,鷺鳴聲聲。這得益于近年來宜昌市的一系列整治惡化水質措施。
破解“九龍治水”
黃柏河發源于夷陵區,全長162公里,流域面積1902平方公里。在宜昌,黃柏河供水區域內的經濟總量占全市的近八成。
黃柏河流域蘊藏著豐富的磷礦資源。此前,礦山堆場大多沿河布設,攔渣和防滲設施簡陋,大量礦粉隨雨水進入河道。此外,小規模養殖場無害化處理設施不到位、沿河沿庫農家樂餐飲及零散旅游活動的污染缺乏管控,污染問題突出。
宜昌市對水資源的保護一直非常重視,尤其是對黃柏河這個“大水缸”。但水資源保護涉及水利、環保、農業、交通等部門,“九龍治水最后成了無龍治水”。宜昌市水利水電局局長靳鵬說。
國家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后,湖北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黃柏河的徹底治理也迎來契機。
2016年年底,湖北省政府批復同意宜昌在黃柏河流域開展相對集中的行政處罰權工作。由此,宜昌市打破行政區劃、部門分工,成立了黃柏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綜合執法局,集中行使水利、環保、農業、漁業、海事等6項行政監督檢查、96項行政處罰、14項行政強制職能,初步建立了實施綜合執法的制度體系。一年多來,已先后對45家單位和個人違規排污、侵占洞道、非法采砂等違法行為進行處罰。
同時,宜昌市夷陵區推行聯合執法,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區環境保護警察大隊。如今,綜合執法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今年4月份,黃柏河流域達到和超過Ⅱ類水質的監測斷面占比88.26%,比上年同期增加4.93%。
誰污染誰補償
去年12月份,經過系統踏勘調研,宜昌市決定實施黃柏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將水質改善成效與生態補償資金和磷礦開采計劃分配掛鉤。
根據補償方案,宜昌市每年列支1000萬元,流域內夷陵區、遠安縣每年分別向市政府繳納水質保證金700萬元和300萬元,構成生態補償基金。宜昌市將磷礦采礦指標分解到縣區,縣區再分解給企業,并從760萬噸開采總額中拿出100萬噸作為生態獎勵指標。水質達標縣區可獲得生態補償金和磷礦開采指標獎勵,不達標縣區開采指標將被削減并轉給達標縣區。
“監測斷面水質連續兩次或連續6個檢測周期累計超標3次,相關企業下半年開采指標削減30%,連續6個檢測周期累計超標4次,相關企業下半年度開采指標削減60%,嚴重的將停止下半年開采指標。”宜昌市黃柏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綜合執法局專職副局長洪鈞介紹,“100萬噸獎勵開采指標,相當于4億元產值。各縣區非常在意補償份額,更擔心本縣區份額被削減”。
洪鈞告訴記者,除法律、法規、規章明確的處罰外,綜合執法局還擁有兩把“權力之斧”——磷礦開采審批的前置審核權和磷礦開采指標調配權。“我們實行‘連坐制’,每一監測斷面水質不合格,該斷面所有磷礦企業的開采指標都會被削減,這就促使磷礦企業在做好自身環保達標的同時,對相鄰企業也進行監督。”
在生態補償機制刺激下,黃柏河流域磷礦開采企業紛紛上馬污水處理設備。
“以前只有安全生產一條紅線,現在又增加了一條生態環保紅線。”位于夷陵區的湖北昌達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孫自臣說。
記者在湖北三寧公司新建的礦區排水口看到:污水凈化池有600多平方米,一次可凈化3000立方米污水,總投資300多萬元,池內水質清澈。公司負責人李勇介紹,公司還建有井下廢水沉淀池,“礦區廢水經過幾次凈化后,水質可達Ⅱ類標準”。
“現在公司所有的礦渣都回填到礦井中。”李勇說,這樣既能防止礦區塌陷,又能防止污染水源。開采出來的磷礦石也用防雨布蓋上,防止雨水淋濕礦石進入河道污染水體。
據統計,去年底至今,黃柏河流域13家企業上馬污水處理設備,新建改建井下廢水池66個,總投資3300多萬元。
倒逼綠色轉型
生態補償機制的倒逼,讓黃柏河流域內形成了縣區配合、政企融合的強大合力。
管住污染源頭是推行流域治理的關鍵。宜昌市嚴格監測礦山、水庫、河段、工地、城區等排污源頭,搭建互聯網工作平臺,畫面實時監控,信息及時反饋,問題有效處理,探索了“智慧環保”生態監管模式。
斷面檢測,只能判斷河水的污染程度,污染源究竟從何而來,還需向上游進行追溯、精準定位。為此,綜合執法局聘請了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分布在黃柏河東支流域的65家磷礦企業進行重點監測。
“我們每月隨機抽檢10余家,平均每年每家抽檢3次。”宜昌鼎順檢測有限公司采樣人員楊君武告訴記者,他們一般會在企業上游、排污口、排污口下游500米和1000米處各進行一次檢測,對比分析檢測數據,判斷企業是否超標排放。
同時,政府部門定期對礦渣堆場進行整治,還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工程。夷陵區委書記王璽瑋介紹,夷陵區先后開展“義務河長”植樹,“三峽蟻工”撿垃圾等活動,150多支生態服務隊積極參與黃柏河治理。今年以來,流域內共整治重點河段35公里,清淤疏浚河道50公里,植樹66萬株,流域內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
宜昌磷礦主產區——樟村坪鎮更是堅決走綠色轉型之路。“我們過去的發展戰略是‘磷山林海’,如今變成了‘林海水源’。”樟村坪鎮委副書記王義告訴記者,樟村坪鎮已關停6家礦山企業,今年還將繼續關停9家。全鎮礦山企業77個堆場按照“有擋墻、有覆蓋、有排水溝、有沉淀池、有綠化帶”的“五有”標準實施整治,目前已完成73個。
礦山關停了,職工的出路在哪里?從“賣石頭”到“賣空氣”,走向“旅”之路。日前,樟村坪鎮第二屆民宿文化節在羊角山村開幕,吸引了上萬游客。其中,42個集裝箱民宿在羊角山村集體亮相,五顏六色的房子掩映在一片花海中。羊角山村村委會主任王宗剛告訴記者,過去這里是采礦留下的一個亂石崗,2014年村里對這個地方進行綜合治理,形成了一個200多畝的荒山。今年他們又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引進資金回鄉進行旅游開發,把曾經的亂石崗變成了花海民宿。
更大范圍的化工企業綠色轉型已經啟動——宜昌市制定的《化工產業專項整治及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了在2019年底長江及其支流岸線一公里范圍內134家化工企業裝置清零的目標。
“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名譽所長王浩認為,在該流域實施生態補償,對于系統全面開展綜合治理,從根本上解決流域水環境和水生態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產品推薦: